圖片:浙江省省會杭州濱江區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杭州是即將到來的20國集團峰會(G20)的主辦城市。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是今年G20領導人峰會的主席國。峰會將于9月初舉行,而今年20國集團的各位財長、央行行長、金融界代表和“談判代表”(sherpas)已經進行了幾次會見,主要討論全球經濟增長的疲軟問題。
日本和歐盟實施了負利率政策,卻并沒有帶來強有力的經濟增長。中東危機、英國脫歐、歐洲難民問題以及日漸高漲的貿易保護主義思潮對全球經濟發展信心帶來了壓力。中國經濟不再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必須著力推進國內經濟轉型,同時還要注意其不斷增加的債務總額。中國經濟放緩也對大宗商品生產國產生了影響,這些國家無法再通過向中國市場出售資源獲利。
世界經濟如何才能打破增長低迷的魔咒?今年G20峰會的主題是“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峰會希望,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能通過創新和聯動找到經濟發展的新出路。作為G20峰會的主辦方,中國自身的經驗為其他國家如何找到這樣的出路提供了借鑒。
首先,中國在加強國內互聯互通方面做出的工作令人傾佩。中國建立了綜合的高速公路、鐵路和航空基礎設施,實現了各省互聯互通。當前,中國希望通過自身基礎設施建設的優勢增進各國之間聯通,加強與其他國家國間的緊密聯系。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大量資金,中國和其他國際合作伙伴可以共同出資。
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可以幫助填補阻礙南亞及東南亞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空缺。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更多的中國企業會參與到亞歐大陸的基礎設施項目中。其次,中國創新與創業發展迅速,數字經濟體現尤為明顯。G20峰會的主辦城市杭州是私營電商公司阿里巴巴(Alibaba)的總部,阿里巴巴變革了中國人的購物和支付方式。
深圳、廣州和成都等城市是中國的科技初創企業中心,推動著電子經濟前沿的發展。正因為有了這些企業,中國的小企業家可以獲取資金、在網上開展業務并利用中國的基礎設施將商品銷往全國各地。創業、創新和技術大幅提高了中國百姓的經濟生活水平,中國的做法也值得有類似計劃的其他國家借鑒。
此類經驗照搬到其他國家不一定完全合適。中國擁有為大型基礎設施項目籌資的相關經驗和資金基礎,而其他國家可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另外,其他國家與中國的具體國內環境也不盡相同,比如,中國創業者數量眾多,文化水平也比較高。
然而這一基本思路依然適用。中國在發展硬件設施的同時還提供充分的教育衛生保障,形成了促進經濟發展和就業的基礎。為了發揮新增長點的作用,中國鼓勵基于創新的創業,尤其重視科技創新。
中國主辦G20峰會符合其越來越積極的對外經濟政策。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倡議表明,中國能夠在國際舞臺上有效發揮自身經濟優勢。
同時,G20還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平臺,以作為重要經濟體和主要非西方發展中國家發表意見。中國可以證明其在國際經濟發展方面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關于作者:Kheng Swe Lim,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RSIS)中國研究項目前研究員。文中內容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編譯:張琪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