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共獲得70枚獎牌,令人印象深刻,然而印度只獲得了兩枚獎牌,少得可憐。究其原因,可概括成一句話:中印對體育的態度大不相同。
盡管中國在獎牌榜名列第三,人們還是會討論為什么中國沒能超過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88枚獎牌。相反,印度卻欣喜若狂,為其羽毛球銀牌得主辛德胡和摔跤銅牌得主薩克什-馬力克頒發了巨額獎金及最高級國家獎項。錯失銅牌的體操運動員迪帕-卡爾馬卡爾和射擊運動員拉伊也受到了獎勵。拉伊在過去兩年里獲得了多枚金牌和銀牌,可在里約奧運會卻上一無所獲。
中國和印度同為人口大國,也是發展最快的兩大經濟體,但是僅此而已。中印兩國對待體育的態度大有不同。
印度父母不太把體育運動當回事兒。與中國不同,印度人認為運動(可能除了板球之外)只是一種消遣,而不能成為一種職業,而且傾向于讓他們的孩子從事比較賺錢的行業,比如醫學、工程或信息技術。相反,中國的許多孩子,哪怕只有三四歲,也會受到嚴格的訓練,成為優秀的運動員。
一些人可能認為這種刻板的生活對兒童來說過于殘酷,但是,正如其他任何職業任何領域,運動也需要付出汗水、做出犧牲。不過,在這方面,印度人還未做好準備。
與中國相比,印度的體育設施和基礎設計建設同樣令人感到悲哀。
哪怕是在里約奧運會期間,印度最大的電視新聞臺新德里電視臺(NDTV)播出了一個節目,講述印度北部的孩子們如何練習游泳:由于附近政府修建的體育設施不對外開放,他們不得不在泥濘的水里游泳,水里還有蛇和蜥蜴。
腐敗和裙帶關系讓政府對此保持冷漠,這些造成了人才的流失,導致在為奧運會和聯邦運動會選拔選手的時候,選出的運動員都不符合要求。
所以,當布迪亞-辛格這樣稀有的人才出現時,他的夢想就被扼殺了。2006年,在辛格還不到五歲的時候,他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年輕的馬拉松運動員。他的教練達斯滿懷希望,認為他將成為在奧運會為印度拿下首金的選手。但是,由于兒童福利官員嫉妒達斯顯赫的名聲,據稱他指控達斯對辛格非常殘暴,禁止辛格再進行跑步訓練。很快,達斯遭槍殺去世。如今,辛格14歲了,在一所公立寄宿學校上學,萎靡不振,并稱他在學校的比賽中都拿不了第一。
這個教訓就很明確了。如果你想讓孩子聯系體育,那么就要從孩子抓起——就像中國這樣。
貧困造成了印度悲慘的體育現狀。許多運動員出身貧困,同時缺乏政府的支持,缺乏參加國際比賽的能力。他們買不起營養豐富的食品,更別提花錢參加專業的訓練了。
印度一些極為貧困的人們都是當地土著。他們體魄強健,耐力持久。他們是適合在戶外生活的人。如果他們有合理的飲食、能拿到報酬、接受訓練,最重要的是如果他們能得到政府的鼓勵,他們將成為優秀的運動員。
但是,像印度這樣的國家,宗教分化和種姓偏見嚴重,這些土著處于社會等級的最底端,人們避之不及。
簡言之,中國以軍事化般精細的態度對待體育運動,而印度則被官僚的作風和無能的組織機構所束縛。
怪不得在這些無法逾越的困難面前,即使是最為出色的個人才華也消磨殆盡。
要想把像辛格這樣的人才變成世界冠軍,還需要像中國這樣的國家。
關于作者:Gautaman Bhaskaran,印度作家、影評人
譯者:張安瑩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