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克馬爾?鄧納爾,德國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
中國日報7月8日電 (記者 鐘南)在許多中國消費者眼中,“德國制造”就是“質量可靠、經久耐用”的代名詞,而這一美譽對于博世品牌可謂是實至名歸。
德國羅伯特·博世有限公司(Robert Bosch GmbH)的董事會主席沃爾克馬爾?鄧納爾(Volkmar Denner)表示,“互聯化對推動德國制造業發展越來越重要。”
“現在,我們正將互聯化推廣到博世的每一個業務部門。我們可以嘗試讓汽車、能源、建筑以及工業技術實現互聯,為我們在中國以及遍及全球的消費者提供跨地域服務。”鄧納爾說。
為響應德國“工業4.0”的發展規劃(German 4.0 industry plan),博世在其遍及全球的250家工廠開展了逾100個工業試點項目。
三年前,博世就在蘇州工廠開展了第一個中國的工業4.0試點項目。此后,博世在中國的工業4.0試點項目逐漸拓展到上海、無錫、長沙、南京、北京、常州和西安等地的工廠。
“在‘中國制造2025’倡議的大背景下,我們希望智能與互聯的解決方案在制造業領域的運用能夠更有力地推動中國發展。”鄧納爾說道。
博世2015財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創下了770億元的紀錄。順應中國產業升級的浪潮,博世也加大了其在中國的投資力度。
鄧納爾接受了中國日報的采訪,談及了博世的公司文化,其本地化經營戰略以及成功的秘訣。
以下是整理版采訪稿的節選:
博世在德國新設立的研發中心如何能為中國市場帶來利益?
我們在倫寧根(Renningen)新設立的研發中心增強了不同業務部門在企業的產品研究與開發領域的合作。而且,倫寧根的工程師也與我們位于上海的技術與研究中心的研發人員有著緊密合作。
這樣,這些技術就能在中國得以應用,也能迎合中國市場。而且,通過全球網絡,我們在上海開發出來的物聯網、電池技術以及電動汽車領域的創新成果能夠得到共享。所以說我們在德國新建的研究中心是我們全球網絡的一部分。
在重新適應中國新形勢的過程中,例如經濟“新常態”和“一帶一路”倡議,你們有什么經營戰略?
我們在中國的經營戰略是基于推動創新,推進本地化和探索新的經營模式。
首先是要推進本地化。自1909年以來,博世一直活躍于中國市場。如今,博世在中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并在中國60多個地方都建立了生產基地。中國是博世僅次于德國的第二大勞動力來源地,我們在中國雇傭了大約5.5萬名員工。
第二,要推動創新。博世在關鍵創新領域的強大投資是我們的另一重大優勢。博世每年在研發領域的全球投資額大約是其總銷售額的9%。如今,博世在中國已經建立了22家技術中心,研發人員超過5500人。
第三,要探索新的經營模式。我們現在非常重視探索新的創新型經營模式以及重塑公司文化。
博世的產品iGlove通過識別手部動作來翻譯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