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目前的經濟形勢難以預測,市場波動空前劇烈,加上受到英國“脫歐”寒流的沖擊,分析人士稱香港將會面臨經濟萎縮。實際上,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曾警告稱,香港經濟正面臨“二十年來最艱難的時期”。香港經濟增長率在過去五年下降了一半,現今僅為2.5%左右。
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香港的經濟衰退趨勢就已顯現出來,然而,關鍵的應對措施卻沒有及時到位。以前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引擎仍然發揮著作用,但不足以推動增長。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市場對于亞洲的出口產品達到飽和狀態;另一方面則是中國內地的經濟增長放緩了。
去年春季,由于對香港經濟衰退的擔憂情緒彌漫,一些評級機構將香港經濟的評級展望調降至“負面”,而在這之前,中國內地經濟的評級展望也經歷了同樣的遭遇。但是,內地的發展仍能借力于追趕型經濟增長,而香港漸趨衰退的經濟將面臨增長停滯以及收入分化。
過去,香港房地產開發商依靠穩健的金融政策、靈活的融資和源源不斷的收入來降低風險。如今,持續增長的供給、放緩的經濟增長和美聯儲的加息決策抵消了這些積極因素。
事實上,零售業仍可以推動香港的經濟增長,但前提是內地居民仍能扮演其“消費主力軍”的重要角色。而且,目前赴港游客主要來自內地,如果失去了內地游客,香港繁榮的旅游業在促進經濟增長方面也只是隔靴搔癢。實際上,失去了內地市場,香港的貿易額將會下跌一半,而外商投資額也將減少四分之三。
香港經濟也受到了英國“脫歐”的溢出效應帶來的嚴重打擊。除了歐盟成員國,英國與香港在貿易、投資和金融上的聯系最為緊密。此外,由于與美元掛鉤的港幣正在升值,投資者企圖尋求資金避難所,香港經濟甚至面臨著比新加坡更為嚴峻的形勢。
去年,香港對英國及其余歐盟成員國的出口額占其總出口額的14%,居亞洲之首。因此,香港受英國“脫歐”及歐盟經濟危機影響的風險巨大。與此相反,內地的“一帶一路”倡議將會使香港經濟持續受益于貿易與投資。
過去,香港曾是內地面向世界的金融門戶。不過,上海及其他內陸城市逐漸取代了香港的金融門戶地位,加之沒有實行經濟一體化,香港也就失去了其作為金融中心的吸引力。
在接下來幾年,香港經濟衰退的趨勢將更加凸顯。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時候,美國的經濟總量幾乎比中國大10倍。歐洲仍處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而香港的居民生活水平比內地高出了11倍。
而如今,僅二十年左右的時間,美國的經濟總量僅比中國大40%。歐洲則面臨分裂的風險。香港的生活水平總的來說大約比內地高3.7倍,但基本與廣東省深圳市一些區的生活水平持平。
此外,根據其基尼系數,香港的收入差距已擴大至警戒線水平。有人甚至聲稱,在國際大環境下,香港的收入分化情況比巴西以及津巴布韋的還要嚴重。
香港企業界大亨李嘉誠對香港經濟的低迷前景表示擔憂,他建議提高利潤稅,以增加公共開支,縮小貧富差距。在對經濟發展缺乏信心的情況下,一些因素甚至包括政治困境在未來都可能降低很多人的生活水平。
不過,香港并非無路可走。通過參與內地的經濟建設,香港能夠緩解其轉型過渡階段的艱難局面,實現惠及更廣的公平。為了實現繁榮發展,小型開放經濟體需要實現發展,推動一體化以及心存希望。
關于作者:
丹·斯泰因博克(Dan Steinbock),全球經濟和政策分析師。
(編譯:彭鈺婷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