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過去二十年間,阿巴斯·卡迪米都致力于向阿拉伯國家介紹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攝影:劉翔瑞/中國日報 |
中國日報5月26日電 (記者 劉翔瑞)阿巴斯·卡迪米(Abbas Kdaimy)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他對這個國家的了解僅限于教科書中的內容。
轉眼18年過去了,作為一名伊拉克語譯者,阿巴斯·卡迪米就職于中國的傳媒和出版業,他認為,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往來十分密切。
20世紀90年代海灣戰爭結束后,聯合國對伊拉克實施制裁,伊拉克的經濟蒙受重創。卡迪米受聘于新華社,從巴格達來到北京,擔任新聞編輯。
他回憶道:“我并不確定中國人民是否能接受我。”如今,54歲的卡迪米任外文出版社阿拉伯文部副主編。
1998年夏,卡迪米只身來到北京,據回憶,北京蓬勃發展的經濟讓他感到震驚,與他祖國伊拉克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隨后,妻兒來到北京,與他團聚。
起初,這個家庭面臨著很多困難,不論是為孩子尋找阿拉伯語學校,還是尋找清真食物。
卡迪米說:“我們一家都感覺到了中國人民的熱情與理解。在北京找到穆斯林餐廳之后,食物問題也得到了解決。”
盡管背井離鄉,可他的心依然和伊拉克人民在一起,他也時常關注祖國的消息。
![]() |
2012年北京,阿巴斯·卡迪米參加孩子們的畢業典禮。 |
2003年3月19日,卡迪米迎來了人生中最難熬的時刻,那一天,美國決定入侵伊拉克。
他回憶道:“我的心在哭泣,在吶喊。中國同事們給了我很多情感上的支持。”
憑借自己的才華,通過不斷的努力,卡迪米贏得了中國同事的尊敬。2008年北京奧組委邀請他為阿拉伯旅游者和運動員攥寫介紹中國的文章,
他曾目睹中國在短時間內所取得的發展,表示這一切都讓人過目難忘。
卡迪米參加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只要有時間,他都會與來自其它國家的人分享自己對中國的了解和認識。
次年,他加入了外文出版社阿拉伯文部,擔任翻譯和編輯,從那時起,他再一次被中國文學所深深震撼。
他說:“遺憾的是,比起西方名著,這么久以來只有少數幾部中國文學作品被引入阿拉伯。能夠與阿拉伯讀者分享中國經典是一種榮幸,我也很樂意成為中國文學與阿拉伯讀者之間的橋梁。”
在過去幾年中,他參與了中國名著的翻譯工作,比如將《三國演義》的英譯本翻譯成阿拉伯語。
羅貫中的敘事風格,以及整部小說對人物的刻畫深深打動了卡迪米,他愛上了這部小說。
他說:“《三國演義》共塑造了形態各異的數百個人物。我被深深地吸引了,仿佛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戰場的飛沙走石。”
《三國演義》阿語版共花費了卡迪米與同事們3年的時間,預計將于今年下半年出版。為了保證翻譯的準確性,他常常與中國學者共同合作,為了了解歷史背景知識,他進行了廣泛的閱讀。
在翻譯期間,每當靈光一現,琢磨出更好的句子,卡迪米便會回去接著翻譯。
他說:“我甚至會從睡夢中醒來,記下我的想法,然后把備注放在枕頭下面,防止第二天早晨忘記修改譯本。”
為了向阿拉伯人民介紹中國社會,卡迪米還參與了其它一些翻譯項目。卡迪米認為,盡管這些翻譯內容沒有文學作品那么引人入勝,他也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了許多不同的社會話題、社會事件,加深了對中國的理解,依然獲益良多。
卡迪米將翻譯比作烹飪,他說:“要兼顧不同食材之間的特性,為讀者做出一道恰當的組合。在翻譯的時候,語言、文化背景以及讀者的心理都是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卡迪米認為,中國人民與伊拉克人民之間的了解,尤其是對兩國社會的了解還十分有限。
2006年,他邀請中伊兩國的友人,一同振興位于北京的伊拉克——中國友好協會。
受伊拉克社會動亂的影響,中伊友協已癱瘓了兩年。自2006年起,該協會開展了兩國之間的一系列交流活動,增進了兩國人民的共同理解。為了表彰對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卡迪比榮獲2014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該獎項是中國政府頒發給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外國友人的最高榮譽。
他說,自己對中國的熱愛愈見強烈,“我見證了子女的成長,也見證了北京的發展。我的家人都熱愛北京,也希望能留在這里。”
剛來北京的時候,他最年長的孩子剛滿8歲,而現在,幾個子女都能流利地說中文、寫中文。兩個女兒和兒子都在北京的大學進行深造。
卡迪米說:“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子女們都能找到好工作,融入中國社會,度過穩定、幸福的一生。”
(編譯:蘭欣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