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開始意識到文化軟實力價值不凡,可擴大國家利益的時候,我們的鄰國——韓國早就在用電視劇提升國家形象了。
韓劇《太陽的后裔》在KBS2(一家韓國電視臺)一上線,就受到中國大陸觀眾的熱捧。人們不禁會問:為什么中國明明擁有更龐大的觀眾市場,卻拍不出這樣深受歡迎的電視劇呢?中國的影視劇和導演們都怎么了?
有人認為韓劇之所以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其多以愛情為主題,唯美爛漫、引人共鳴、使人欲罷不能,似乎正符合年輕女性的美好幻想。韓劇的優勢還體現在男女主角個個善解人意、開朗活潑,故事情節曲折生動,音樂優美動聽,充分滿足了年輕觀眾的精神需求。
但是,誠如部分學者所言,那上述種種原因似乎只流于表面。在本質上,韓劇的成功應歸功于成功的國家文化政策以及文化商業模式,演藝界的成功只是次要因素。在筆者看來,韓劇的成功得益于韓國自身積極向上的形象及其融入世界的熱切希望。畢竟,我們應該立足于更加廣闊的背景,從國家形象的高度分析一個國家的影視劇產業。
國家品牌專家西蒙·安霍爾特(Simon Anholt)認為,一國形象不是通過溝通創造的,也不能通過溝通而改變。國家形象的提升80%得益于作品創意,15%依靠系統性協調,只有5%經由溝通實現。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韓劇的成功還應歸功于韓國政府有效落實了“以文化為導向”的國家戰略。一方面,韓國政府把政策落到實處,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大量資金;另一方面,韓國政府采取多種措施,為文化產業引入民間資金。
韓國還重塑了自身文化產業模式和價值鏈,打造了一個由政府、商界及學界組成的“文化產業圈”,有助于建立以編劇為戲劇創作團隊核心,用電視劇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的文化模式。
雖然中國政府也十分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但無奈部分電視劇行業決策者,觀念陳舊,管理保守,和觀眾之間有著巨大代溝,特別是年輕觀眾,這使得國產劇的生機和活力得不到充分釋放。在如此陳腐觀念的指導下,拍攝出的電視劇自然無法得到市場青睞。
科學的定位和導向也促成了韓劇的成功。例如,受到政府和商界資助的韓國文化研究所,重點研究文化競爭并且為文化產業決策提供數據支持。這些措施無不為韓劇實現其國內外預期目標提供了有效保障。
隨著市場細分日益深化,電視劇已經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商品,要想深入并影響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特定群體,其內容和營銷戰略就必須基于目標觀眾所喜聞樂見的題材。這也給喜愛韓劇的中國觀眾帶來了希望,因為國產劇也可以發揮類似的作用,在國際社會中提升中國的國家形象。
關于作者:畢研韜,中國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傳播學教授。
(譯者:謝海芳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