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業內人士稱,中國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香港大有作為。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
中國日報3月15日電 (記者 羅為騰)香港全港各區工商聯會長李鋈麟表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今年兩會的一大亮點,香港將在中國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李鋈麟表示,在大陸設廠的香港企業將首先感受到中國經濟改革的沖擊。
過去幾十年里,在珠江三角洲設廠的香港企業主要以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業而家喻戶曉。但是,隨著廣東省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有的工廠被關閉,有的被轉移到大陸其他省份或周邊國家,因此,香港企業也要對他們在大陸的公司進行調整升級,李鋈麟說。
去年四季度,中國領導人提出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高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供給側改革很快成為全國熱詞,它表明中國將努力增強創新能力、改善質量控制并簡政放權,從而提高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效益與競爭力。
“隨著中國步入中等收入國家之列,成為全球性的經濟強國,不能只依靠廉價勞動力、土地資源和資金來保持強勁增長。”李鋈麟說。
相反,中國應當進一步推進具有長遠意義的技術與制度創新,從而改變經濟放緩的局面。
“香港應當抓住這一機遇,發揮重要作用。”李鋈麟說。
李鋈麟指出,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騰訊、中興、聯想和金山等眾多大陸著名企業已經紛紛在香港上市,香港還將進一步發揮優勢,吸引更多大陸科技公司。
與此同時,香港特首梁振英此前參觀素有“中國硅谷”之稱的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時強調,香港和北京應在創新和科研方面加強合作。
李鋈麟認為香港在科研方面與北京展開合作以后,完全有能力幫助大陸企業乘上高科技的馬車。
由于結構性改革以逐步化解高污染和高能耗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為重點,東南亞國家可能會承接中國的過剩產能,而其中一些國家就亟需鋼鐵和水泥企業,李鋈麟說。
李鋈麟警告稱,產業轉移也許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東南亞的經濟發展,但是,如果這些國家的政府不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話,當地環境很可能會受到嚴重污染。
(編譯:王怡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