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的經濟增長一直備受矚目,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成就之一就是國家的扶貧工作。
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極度貧窮人口的數量從1987年的8.36億減至2010年的1.56億。中國的貧困統計數字顯示,截止到2014年年底,只有7000多萬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是什么原因促成這一驕人成就?在這成績背后,經濟增長、城市化和改革開放政策功不可沒。1978—2007這三十年間,國內生產總值每年的平均增速是10%,農村家庭的人均年收入從134元增至4140元。在同一時期,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30.7%降至1.6%。
城市化是另一個重要推力。為了謀生,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盡管在中國嚴格的戶籍制度下,大多數農村人口不能享受社會福利和其他只限城市居民使用的資源,但是他們在城市賺得的財富遠比農村多得多。
與此同時,一些仍然生活在農村的家庭開始放棄田間耕作栽培,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從事報酬豐厚的非農業工作。
除此之外,開放政策也使扶貧工作更加穩固。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加速,中國的出口迅速飆升,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再加上允許外國企業和國外投資進入中國這一決定,更對增加工作機會,減輕貧困程度意義重大。
但這并不意味著貧窮問題已經不再是一個重要問題。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經濟結構調整引發了新疑問——當前的扶貧模式能否持續。在當前復雜的情況下,中國如何進一步消除貧困?答案是:財富分配均衡、人力資本利用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型(例如向服務業)。
第一,財富分配均衡。通過利用農村土地改革的一些恰當政策,更加公平地將來自農村土地的收益分配給農民。充分利用農村土地的優勢,將獲得的財富合理的分配給農民——如此一來,農村居民這一性質也可以增加他們的收入——這將是農村土地改革走向正軌的決定性一步。
第二,人力資本水平提高必須受到最大限度的重視。在過去的幾十年,人們的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但是教育水平始終沒有發揮自身潛力,甚至阻礙中國的經濟發展。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只有從根本上提升人們的技能和理解力,使其產生經濟價值,才能在減輕貧困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嘗試進一步發揮服務業對經濟的推力作用,這一想法與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一概念不謀而合。產業轉移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服務業前景非常廣闊。
最后,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們應該從多個角度權衡貧窮,不能只通過收入這一個方面。未來,我們必須明智又審慎地將衛生、教育、資源等列入其中,用多面多維、細致入微的貧窮標準取代之前簡單的貧困線標準。
關于作者:
黃子軒(音),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分析員。
(編譯:孫偉?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