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二生肖的動物中,猴子雖然不像龍或虎那樣擁有尊貴的地位,卻通常被認為是最接近我們人類的屬相。如果我們把人比作猴子,雖然有點貶義,但是卻因達爾文進化論而更具科學性,反而變得可以接受。
大多數中國人每一次與這個人類的“近親”邂逅是在動物園。近些年來,一些野生動物園讓人們更近距離觀看這個動物的棲息地。曾有報道猴子扒竊游客等的行為。
很少有人將猴子當作寵物,但中國的一些古代神話里將猴子對人的忠誠度提到與狗的程度,而在如今,除了極個別的歷史學家,沒有人會持這種態度。
幸運的是,2016年的生肖大量出現在中國的語言、藝術和文學作品之中。可以說,中國最豐富多彩的文學創作是一只具有人格的猴子。
孫悟空是明代(1368--1644)小說家吳承恩(1501--1582)在《西游記》里創造的經典人物,享譽全球,超出了其它中國文學經典人物。不過,猴子不一定具有超英雄特質,如飛行和隨意改變武器的大小。他們很多特性可能都不一樣。
猴子的很多性格特征相互矛盾。一方面,它代表了急性子,如中文里有“猴急”一詞。另一方面,這個詞卻也指一種聰明,意為拒絕進入不穩定的狀況中。在古代,獵人以食物作為誘餌,而猴子則會爬到樹梢觀察周圍可能的危險。他們會等待獵人走了,危險解除了,才去獲取食物。
![]() |
猴寶寶依偎在媽媽的懷里,杭州動物園。圖片來源:徐康平/中國日報 |
猴,在漢語有多個同音字,有同樣的詞根,但與通常意義年的智慧無關。一個是"等候",意為等待,傾向于抵制即時的滿足感。其它一些詞則似乎更為牽強一些:古代諸侯不得不通過操縱軍隊的換防來維持自己的權力基礎。他們擁有狡猾和急智的特性,否則他們將失去他們的城池,甚至他們的首級。這些人稱為諸侯,據稱與靈長類同源。
英語里的monkey business(惡作劇)一詞含有一些上面所說的意思,如“欺騙”和“詭計”,但主要是指小把戲和相對無害的惡作劇,但讓人不太相信會會聯想起猴子。
不管什么文化,動作敏捷和生性頑皮也許是全世界人民對猴子的第一印象。不論褒貶,猴子都顯示的強烈的傾向去在工作中使用扳手或其他工具。
英語中有“grease monkey”(汽車修理工)和“powder monkey”(炸藥保管員)等詞,但中文“瘦猴子”(thin monkey)一說。這個詞一開始是作為一個綽號,形容一個很瘦的人。這個詞用作俚語,指在二十世紀初在美國的華人,我不知道是不是源于這種身材體型。在食物短缺的時代,瘦猴子肯定不是一個讓人嫉妒的對象。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們所生活在一個瘦比胖好的時代,時尚模特更像是饑荒的產物。因此,現在我們在中文的征婚或征友廣告里,有人自豪的宣城自己是“猴子”,特別是在同性戀群體之中。
對于猴子的聰明特征,中文和英語的看法一致。雖然我們都知道猴子擅于模仿人的行為,但這種模仿行為的意思并沒有滲入漢語詞匯之中。在中文中,這個特性用于鸚鵡,而讓猴子和猿失去了比肩的權力。不過,在馬戲團和動物園里,猴子經常因模仿人的行為而受稱贊。
猴子因愚蠢而受到嘲弄,這也許讓猴子形象出現反轉的一個關鍵因素。古人所謂的“朝三暮四”就是從一個養猴人喂食的故事中引申出來的。“我早上喂你三個栗子,晚上喂你四個栗子怎么樣?”他問道,卻惹得寵物們不高興。他就講道:“好了,好了,我早上會給你們四個栗子,晚上給你們三個栗子。”猴子們感到很高興。一個有關欺騙的寓言開始演變成一個耍陰謀詭計的故事。
其它一些貶義詞涉及猴的有包括“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意思是,猴子不是天生的領袖,只適合當幫手。如果不是孫悟空自稱美猴王,那些靈長類動物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自信甚至不會自夸。
人類對于猴子的正反兩面心理歸根結底在于其所具備的截然不同的特征。我們認為它們是低等動物,卻愛他們的一些品質,但又不想承認這是從頑皮機智轉變為叛逆精神的過程。猴不會讓我們更高尚,但確實會使我們直接面對我們的內心,讓我們以此為榮。
(編譯:鄧卓欣 編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