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認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趨勢不可逆轉。圖片來源:陳穎群/中國日報 |
中國日報2月1日電 (記者 陳穎群)中國最重要的節日——農歷新年在即,但舒文斌并沒有休息的打算,也沒有時間參加聚會。相反,這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時候。
除了要跟國內潛在合作伙伴開會之外,這位五洲環球裝飾工程設計公司的總經理也在計劃著去美國及其他市場出差,尋找節后可能捕捉的商機。
“過去兩年,中國房地產及建筑業發展減緩,新建住宅及商業項目呈現疲軟之態,投資前景尚不明朗。”舒文斌說。
“像東南亞及南美等地的海外市場將成為新起之秀。歐美市場前景也十分樂觀。”
舒文斌的公司主營室內設計及裝修。2012年,在其合作伙伴,某大型國企的幫助下,該公司開始了其海外業務。目前,這一公司里有150名員工,年收入為三億元,其中20%來自海外。
以往該公司每年約有30%的增長率。但過去兩年里,建筑業發展減緩,勞動力及原材料價格上升,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新的商機成為誘人的選擇。
![]() |
王輝耀,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 |
“我們打算在國外設立公司并直接運營,并且我希望到2017年底,公司一半的收入都來自海外。”舒文斌說道。
舒文斌的公司是典型的中國中小型企業。目前中國政府正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并減輕海外投資的限制。這一形式下,這些企業紛紛向全球發展。
中國企業備受關注的西方并購活動像是一場強行闖入行為,但據商務部數據顯示,直到2014年,中國境外投資才達到1400億人民幣,首次超過境內投資(1200億人民幣)。同年習近平主席預測,此后十年間,中國境外投資將達到1.25萬億。
這一趨勢還將加速。2015年,北京的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刊發了中國企業全球化報道,稱2014及2015年上半年,年均新增境外投資數為686,是2008到2013年(121)的六倍。
前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表示,“我們正處于中國企業全球化大潮的風口浪尖。”
“過去,只有許多大型公司才有興趣進行全球化,但現在中小型企業也有意于此。許多公司已經意識到,如果他們不在全球內尋找商機,他們很可能最終在國內破產。”
據商務部統計,2015年,中國公司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總額達1180億美元,遍布153個國家的5085個公司,年同比增長14.7%。
王輝耀表示,約有63%的中國公司海外投資額在1億美元到10億美元之間。
王輝耀說:“小額境外投資(小于1億美元)增長最快,私營公司及中小型企業占比增多。”他還表示,2014年,私營公司境外投資年同比增長295%,占總數的69%。
中國中小企業研究院院長肖強表示,大多數在研究院幫助下“走出去”的中小企業年營業收入在5000萬至4億元間,員工人數不超過2000。
他表示,研究院80%的對外投資案例來自中小企業,占到總投資額的30%。
原國家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說,中國企業走向全球的趨勢不可逆轉。中國的企業和私人銀行存款已經超過138萬億元,大量的剩余資本使中國企業能夠更加便利地進行海外投資。
“全球化就是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分配。如果中國經濟調整能夠在全球背景下進行,那么經濟轉型就不會那么費力,也更加容易成功。”他說道。
中國信中利投資集團是一家從事風險投資的機構,其創立者兼現任總裁汪潮涌提到,中國企業“走出去”主要有三種途徑:產品,工業產能和資本。
“我見證了中國這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他說。“我看到產品質量有所提高,有了附加值,品牌質量也大有改善。工業產能的一大特色在于,無論是國有公司還是中小企業,它們抱團合作,共同開拓海外市場。”
至于資本全球化,過去,中國投資者通常選擇購買美國國債,歐洲政府債券或是一些藍籌股。但是現在,私募股權和風險投資已經成為資本“走出去”的主要收益來源。
“海外并購也在迅速增加。通過這種方式,很多公司能夠獲得海外產品、技術、銷售渠道和設計等等,”他說。
深圳歌力思(Ellassay)服飾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歌力思專注女性高級時裝,最近以1118萬歐元(約7950萬元)收購了一家擁有德國時尚品牌Laurèl的香港公司以拓展國際市場。經過此次收購,歌力思將獲得Laurèl在中國大陸門店的設計、定價和生產權。
全球投資貿易數據提供商迪羅基(Dealogic)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跨境并購已經實現連續六年增長并于2015年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關口,創下破紀錄的1119億美元。
波士頓咨詢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表明了中國海外并購的變化趨勢。1990年至2014年間,約40%的并購來自能源與資源領域。但是近些年來,只有20%的并購涉足能源與資源,而技術、品牌和市場份額約占并購的75%。
制造業十分重要。中國企業家們受政府為升級制造業而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國策的鼓舞,對制造業極為關注。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5年1月至11月,中國制造業的對外投資大約為118億美元,年同比增長95.4%,其中設備制造投資高達58.9億美元,年同比增長117.3%。
(編譯:劉蒙霏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