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中東之行:凸顯中國在中東的新角色
當地時間1月1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利雅得同沙特阿拉伯國王薩勒曼舉行會談。會談后,薩勒曼國王向習近平授予阿卜杜勒-阿齊茲勛章。[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在這樣的語境下,中國的旨在促進當地發展和互利共贏的中東政策與美國失敗的中東政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中東問題上,美國過度依靠軍事干預直接體現了美國經濟實力的衰退,以及美國對外援助和金融資源的相對衰落。盡管中國在軍事實力上還無法與美國相提并論,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金融強國。
截止2013年年底,中國的年度國內儲蓄總額達到4 .8萬億美元,美國為2.7萬億美元。中國的凈儲蓄,包括固定資本消耗,達到3萬億美元,美國只有0.4萬億美元。兩相對比,就可以發現中國在金融實力上的明顯優勢。因此,中國才有能力牽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并提出一系列相關的戰略。這就形成了當下國際地緣政治關系的新格局,美國靠的是炸彈,中國靠的銀行。
這種交織格局在中東地區,體現極為明顯。美國以武力摧毀了的,中國要用財力重建起來。美國給當地人帶來的是災難,中國帶來的是穩定和繁榮。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中東,中國不僅有直接的經濟關切,還與許多國際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政治利益交集:
穩定的經濟形勢符合中東國家的基本利益。埃及面臨嚴峻的經濟困難,而沙特和伊朗的經濟調整空間被下跌的油價嚴重壓縮;
歐洲希望中東的穩定能夠減輕難民危機和恐怖的威脅;
俄羅斯希望中東地區的穩定可以減輕高加索地區圣戰組織的恐怖威脅,有助于穩固其在中東的長期盟友-敘利亞的阿薩德的地位。
因此,許多國際勢力都希望中國能夠在中東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與俄羅斯不同,中國在中東沒有直接的軍事利益。一些西方媒體說中國將武力干涉中東局勢是一廂情愿的無稽之談。中國擁有的是可以用于外交的巨大經濟實力的優勢。
中國不可能只靠自身力量穩定中東局勢,中國政府也從未這樣打算。但中國卻是解決中東問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應該有很多國際勢力密切關注習近平訪問中東三國,關注中國與該地區在能源合作和“一帶一路”戰略上將取得怎樣的成果。(編譯 李洋)
(作者為中國網專欄作家,知名中國宏觀經濟問題研究學者。文章僅代表個人觀點。)
(原文鏈接:Xi's visit highlights China's new Middle East r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