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威烈教授。圖片來源:網絡 |
中國日報1月20日電 (記者 張隕壁)語言作為促進交流的強大工具,能把不同國家異彩紛呈的文化緊密聯系起來。
著名學者朱威烈對此頗有感觸。他從事阿拉伯語研究多年,所翻譯的中東地區著作多次獲獎。
因為對阿拉伯文化的強烈熱愛,現年75歲高齡的朱教授仍任上海外國語大學任教。目前,他正帶領學生翻譯沙特阿拉伯原著。
朱教授極力倡導中阿作品直譯,促進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盡可能多”地進行聯系交流。
朱教授說:“中阿之間的交流經常需要通過第三方如西方媒體來實現,而不是直接交流。這一問題在經典著作翻譯上尤為突出。”
朱教授致力于阿拉伯作品翻譯,數十年如一日,曾獲國內外多項大獎。最近一次是在2014年5月13日,他獲得了沙特阿拉伯頒發的沙特阿卜杜拉國王世界翻譯獎。
頒獎詞中稱:“朱威烈的卓越貢獻,為中阿文化之間架起了一座交流的橋梁。”
朱威烈主持或參與了多部阿拉伯語作品的翻譯工作,其中既包括伊斯蘭教經典著作,如《古蘭經》(Khatmil Quran)《布哈里圣訓》(Sahih al-Bukhari),也包括當代作品,如埃及作家優素福?西巴伊(Yusuf Sibai)所著的《回來吧,我的心》(Give Back My Heart)。
朱威烈教授筆耕不輟,不僅在詞典編纂上成就頗豐,還出版了多部國際關系著作,包括《簡明漢阿詞典》、《當代阿拉伯文學詞典》和《世界熱點:中東》。
現在,越來越多的出版商將大量中國作品推入國際市場,朱教授對只有中國人參與的翻譯作品出版持反對態度。
朱教授認為,能讓中國作品暢銷海外的秘訣在于:“這些書應該和當地的出版商合作出版,因為他們品位高,眼力強……應該讓當地人參與到整個出版和發行的過程中。”
他還說到,中國的出版商“需要根據出口國家的國情做出調整,(就像)他們在國內所做的那樣”,同時還需要建立評價體系,包括與當地專家和媒體舉行研討會,以此來調整出版計劃。
中國近來大力開展對世界獨立國家和地區的國內學術研究,對此朱教授稱,亟需“培養人才,創作出更多合理可靠的作品”。
他曾質疑那些急功近利的年輕學者,這些人在幾乎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想創作一本有關某個阿拉伯國家歷史的書籍:“從未讀過這個國家出版的歷史書籍,你怎么能寫出這樣的書呢?”
朱教授說道:“翻譯是基礎性,同時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我們不能忽視既存的語言障礙和普通讀者的需求。”
當今世界,許多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世界的主要領導人都在準備進行社會經濟改革,朱教授注意到許多領導人(包括伊朗和埃及的領導人),都計劃從中國的治理方式中汲取經驗。
朱教授說:“這些提案并非出于禮貌,而是出于這些國家的真實需要。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值得他們學習。”
他還說道:“但是,這需要我們成為良好的經驗傳授者,這對于中國學者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
在朱教授看來,很多中國學者在阿拉伯世界研討會上更喜歡大談道理,沒有和與會者進行充分交流。
朱教授說:“我們要從實際出發,滿足這些國家的需求。”
朱教授還說到,阿拉伯同胞“比起古代傳統價值觀,他們對中國近幾十年形成的當代治國理念更感興趣”。
他還建議工業化和現代化正如火如荼進行中的沙特阿拉伯等國,“不要完全復制中國的發展道路,應該開辟出一條(富有)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對于中國對伊斯蘭文化的理解,朱教授強調,要正確認識伊斯蘭文化并以兼容并蓄的心態面對它。
“在世界發展過程中,東西方世界都應該對伊斯蘭文化持包容態度。否則,世界安寧將難以實現。”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