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2月18日電 (記者 馬思、曹音)對于中國來說,登記用戶的真實姓名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是中國需要一部新的法律來保障民眾的隱私。
專家稱法律對于保護網絡用戶的隱私信息來說至關重要,中國正在推進全國性的實名制體系。
專家還表示,要求網絡用戶用真實姓名來注冊賬戶有助于阻止謠言、暴力的散播以及網絡犯罪行為的發生,但是中國還需要一部更詳細的法律以保護用戶的隱私。
王思信(音)是中國傳媒大學法學教授,他稱在新的法律中明確網絡運營商的責任是防止個人信息泄露最為有效的途徑。王教授說,“八月份,《刑法修正案》已經通過,明確了泄露用戶數據屬于犯罪。” “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顯示了中國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正在覺醒。”
新的修正案規定網絡服務供應商若是被發現泄露或是售賣用戶數據,將會被罰款或處以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刑事拘留。
王教授認為這樣還不夠,因為修正案并沒有把更復雜的情形考慮在內,比如在網絡運營商不知情的情況下用戶數據被濫用。
王教授稱:“新法應處理所有與隱私相關的問題,并能全面保護用戶的隱私。”
他還指出隨著大數據技術席卷中國,明確界定誰有權擁有從用戶數據衍生出來的商業價值,哪些用戶信息可以公開,哪些不可以,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近幾年來,中國要求網絡用戶在微博平臺,即時通訊工具和電信運營工具申請賬戶時要登記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
據中國網絡管理部門的數據顯示,2014年,在騰訊運營的最受歡迎即時通訊平臺——微信的5億用戶中,超過80%的用戶以實名注冊。騰訊也開始讓老用戶進行實名認證。
但是這項政策使人們擔心,儲存在商用網頁服務器上的個人信息會被竊取并濫用,因為最近經常爆出信息泄露的丑聞。
中國互聯網協會于七月份發布的一份報告表明,78%的中國網民有過個人信息被盜的經歷,包括姓名和家庭住址。去年,這樣的信息泄露造成了805億元的損失。
尹麗波是中國工業和信息部領導下的電子科技情報研究所總工程師,她說如果法律明確了各網絡公司的責權,那么網絡實名制不一定會導致個人數據的泄露。
尹麗波說:“網絡運營商的責任越清楚,就越能有效阻止信息的泄露。”
武漢大學的沈洋(音)稱全國范圍內的實名制增加了各網絡公司的工作量,也引起了網民們的不滿,但是如果政策能合理推出,那么對于網絡的發展將是利大于弊。
(譯者:劉惠玲 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