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會見法國總統奧朗德。期間,習近平主席表示,中國將堅定不移地支持法國舉辦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圖片:《中國日報》
我擔任聯合國秘書長已近九年。期間,我到訪了全世界應對氣候變化的一線地方,還與各國領導人、商人和居民進行了多次會談,探討全球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
但我又為什么這么關注這個問題呢?
首先,和所有祖父一樣,我也希望我的兒孫們能享受到健康地球的美景和饋贈。和所有人一樣,我也在看到洪水、干旱和大火等災難越來越嚴重時,看到島國將逐漸消逝、無數物種即將滅絕時悲痛不已。
正如弗朗西斯教皇等許多宗教領袖啟示我們的那樣,我們在與貧困和弱勢國家并肩作戰、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上負有道德責任。這些國家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危害最少,但在氣候災難的面前卻又首當其沖、深受其害。
其次,作為聯合國秘書長,我把應對氣候變化列為頭等大事,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無法單獨應對這一挑戰。氣候變化沒有國別之分,不論是哪里的碳排放都會惡化氣候。氣候變化威脅了世界各地的生命,各國的經濟穩定和國家安定也面臨著挑戰。只有聯合國才能讓各國攜手,共同應對這個典型的全球問題。
談判階段雖然進展緩慢、困難重重,但確實有所斬獲。超過166個國家回應了聯合國的號召,提交了列有明確目標的國家氣候方案。這些國家的總排放量超過了全球排放的90%。因此,一旦落實這些方案,就能在21世紀內,將全球預期的升溫幅度控制在3攝氏度左右。
進展雖大,卻依然不足。現在的挑戰是要加緊步伐,進一步減少全球排放,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此外,我們還要為各國提供援助,幫助它們適應氣候變化已經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后果。
越早采取行動,人類獲益越多:國家的安全穩定能得到加強,經濟增長會更加強勁,增長的可持續性更強,韌性更強,還能得到更清新的空氣,更清澈的水源,人們的健康狀況也會有所好轉。
這些益處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巴黎舉辦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也絕不是終點。此次大會為我們定下的是起跑線,絕非雄圖壯志的攔路石,它定能讓世界各國走上低排放道路,朝著適應氣候的未來前行。
這股勢頭在全世界范圍內不斷壯大。很多城市、企業、投資商、宗教領袖和市民都行動起來,減少排放,增強適應能力。現在的問題在于各國政府能否在巴黎會面時,商定一份既有意義又有約束力的協定,為鞏固全球決心制定明確的規章制度。為達成這一目標,各談判國需要聯合國的清晰指引。
我相信協議的達成不遠了。20國集團的成員國領導曾于11月早些時候在土耳其的安塔利亞會面,他們都對采取氣候行動抱有堅定的決心。盡管恐怖襲擊讓安全問題愈加緊張,仍有120位國家領導人確認出席此次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2015年4月的一個霧霾天里,一位面戴口罩的男士行走在中央電視臺大樓旁的街道上。
我認為促成此次氣候變化大會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四:持久、靈活、團結和可信性。
第一,持久性。此次氣候變化大會要有遠見,向著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的目標前進。此外,此次大會還需向市場發出明確信號,表明全球經濟向低碳轉型的趨勢不可避免,此舉能惠及人類,且正在著手進行。
第二,氣候變化大會達成的協定必須有靈活性,避免不斷反復談判。這項協定要能適應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各項變化,還要能平衡發展中國家的引領地位和發達國家與日俱增的責任。
第三,協定必須突出團結的思想,比如通過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和技術轉移進行體現。發達國家必須遵守承諾,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用于適應和緩解氣候變化等相關事宜。
第四,為應對愈加嚴重的氣候影響,協定還要體現各國的信譽問題。協定必須規定,各國需對國家氣候方案進行評定,五年一次,并根據科學要求加以改善。此次氣候變化大會也要推出一個有力的透明機制,用于檢測數據和報告進度。
聯合國已經做好充分準備,支持各國實施協定。
有效力的巴黎氣候協定將會使現在和未來都更加美好。它能幫助我們消滅貧困、清潔空氣、保護海洋、改善公共衛生、創造新就業、推動綠色創新,還能加快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腳步。這就是我為什么高度關注氣候變化的原因了。
我向各國領袖傳達的意思很明確:此次氣候變化大會的成敗取決于你們。現在是運用常識,互相妥協和達成共識的時候了,也是超越國界、將共同利益放到首位的時候。全世界的人民和未來世世代代的人們都靠你們的遠見和勇氣,抓住這個歷史性的時刻。
關于作者: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
(譯者:許楠楠 編輯:齊磊)